從2023ALC產業報告看中美翻譯產業比較

以下內容由中文機器翻譯而成,未經後期編輯。

美國語言公司協會 (ALC) 是一個總部位於美國的產業協會。協會會員主要是提供筆譯、口譯、在地化、語言貿易服務的企業。ALC基本上每年都會召開年會,為產業權益發聲,就產業發展、企業管理、市場、技術等議題進行圓桌討論,也組織美國翻譯公司代表遊說國會。年會除邀請業界代言人外,還將安排知名企業管理顧問或領導力培訓專家等非產業代言人,並發布年度ALC產業報告。

在本文中,我們介紹了《2023ALC產業報告》(發佈於2023年9月,三分之二的受訪企業是ALC成員,超過70%的總部位於美國)的內容,並結合TalkingChina Translate的個人經驗業,對中美翻譯業的經營狀況做一個簡單的比較。我們也希望用別國的石頭來雕琢自己的玉石。

一、ALC報告提供了14個面向的產業關鍵數據統計,供我們一一參考與比較:

1.商業模式

中國和美國的相似之處:

1)服務內容:美國同行的核心服務60%集中在翻譯,30%集中在口譯,剩下的10%分散在各種翻譯服務產品中;超過一半的公司提供媒體在地化服務,包括轉錄、配音、字幕和配音。

2)買家:雖然超過三分之二的美國同行為律師事務所服務,但只有15%的公司將其作為主要收入來源。這表明律師事務所的語言服務支出高度分散,這與法律翻譯需求的臨時性以及翻譯採購成熟度低於行業平均水平的情況總體一致。此外,超過一半的美國同行為創意、行銷和數位代理商提供語言服務。這些機構充當語言服務公司和各行業最終買家之間的中介。近年來,語言服務的角色和邊界變得模糊:一些創意機構提供語言服務,而另一些則擴展到內容創作領域。同時,95% 的美國同行為其他同業公司提供語言服務,該產業內的採購是由協作關係驅動的。

上述特徵與中國的情況相似。例如,TalkingChina翻譯在近期的業務運營中遇到一個案例,一個服務多年的大客戶,出於內容製作一致性和成本的考慮,對所有拍攝、設計、動畫、翻譯、製作等進行了重新招標和集中採購。其他內容相關業務。採購參與者主要為廣告公司,得標者成為內容創意總承包商。翻譯工作也是由該總承包商進行,或自行完成或分包。這樣一來,身為原創翻譯服務商,TalkingChina只能爭取盡可能地繼續與這個總包商合作,而想要徹底跨界成為內容創意總包商,難度非常大。

在同儕協作方面,中國的具體比例未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近年來已成為越來越普遍的趨勢,旨在滿足客戶需求,加強垂直領域和其他語言的能力,建立更靈活的供應鏈或擴大或消化產能,優勢互補。私人享受協會也在這方面積極做出一些有益的計劃和嘗試。

中美差異:

1)國際擴張:大多數美國同業的主要收入來自國內客戶,但三分之一的公司在兩個或更多國家設有辦事處,儘管收入與國際分支機構數量之間不存在正比關係。看來美國同業國際化擴張的比例遠高於我們,這與他們在地理位置、語言、文化相似性等方面的優勢有關。他們透過國際擴張進入新市場、取得技術資源或建立低成本生產中心。

相較之下,中國翻譯同行的國際化擴張速度要低得多,只有少數公司成功走出去。從幾個成功案例可以看出,首先需要走出去的基本上就是企業管理者自己。最好是聚焦海外目標市場,在當地擁有本地營運團隊,將企業文化特別是銷售和行銷充分融入當地市場,做好在地化工作。當然,企業不是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而是先思考為什麼要走出去,目的是什麼?為什麼我們可以出海?終極技能是什麼?接下來就是如何出海的問題了。

同樣,國內翻譯公司在參加同儕國際會議方面也非常保守。TalkingChina參加GALA/ALC/LocWorld/ELIA等國際會議已經相當頻繁,很少見到國內同行的身影。如何提升中國語言服務業在國際社會的整體話語權和影響力,團結取暖,一直是個難題。相反,我們經常在國際會議上看到遠道而來的阿根廷翻譯公司。他們不僅參加了會議,而且還以共同的南美西班牙語語言提供者的集體形像出現。他們在會上玩了一些公關遊戲,活躍了氣氛,打造了集體品牌,值得我們學習。

2)買方:美國收入排名前三名的客戶群是醫療保健、政府/公共部門和教育機構,而在中國則是資訊和通訊技術、跨境電商和教育機構培訓(根據中國翻譯協會發布的《2023年中文翻譯與語言服務產業發展報告》)。

醫療服務提供者(包括醫院、保險公司、診所)是超過50%的美國同業的核心收入來源,具有明顯的美國特色。在全球範圍內,美國的醫療保健支出最高。由於美國實行私人和公共資助混合製度,醫療領域的語言服務支出既來自私人醫院、醫療保險公司和診所,也來自政府計畫。語言服務公司在幫助醫療保健提供者設計和執行語言使用計劃方面發揮核心作用。根據法律規定,語言使用計劃是強制性的,以確保英語能力有限(LEP)的患者能夠平等地獲得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上述自然市場需求的優點是國內無法比擬的。但中國市場也有自己的特色。近年來,政府主導的「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國本土企業走出去的浪潮,引發了更多的中英文到小語種的翻譯需求。當然,想要參與其中,成為合格的玩家,也對我們翻譯服務企業的資源和專案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服務內容:美國同業近一半提供手語服務;20%的企業提供語言測驗(涉及語言能力評估);15% 的公司提供語言培訓(大部分是線上培訓)。

上述內容國內並沒有找到相應的數據,但從感官上看,美國的比例應該高於中國。國內手語招標專案的得標者往往是特殊學校甚至網路科技公司,很少有翻譯公司。也有少數翻譯公司將語言測試和培訓作為主要業務領域。

2、公司策略

大多數美國同業將「增加收入」作為2023年的首要任務,而三分之一的公司選擇降低營運成本。

在服務策略方面,超過一半的企業在過去三年增加了服務,但計劃在未來三年增加服務的企業較少。增加最多的服務是電子學習、現場字幕服務、機器翻譯後期編輯(PEMT)、遠端同聲傳譯(RSI)、配音和視訊遠端口譯(VRI)。服務擴展主要由客戶需求驅動。在這方面,與中國的情況類似。大多數中文服務公司近年來都應對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成長和降低成本也是永恆的主題。

同時,近兩年國內不少同業都在討論服務升級,無論是擴大服務範圍或垂直延伸。例如,專注於專利翻譯的翻譯公司正在將業務重點擴展到其他專利服務領域;進行汽車翻譯並收集汽車行業情報;翻譯行銷文件,幫助客戶發布和維護海外行銷媒體;我還為要列印的翻譯文件提供印刷級排版和後續列印服務;會議口譯員負責執行會議事務或現場施工;在做網站翻譯的同時,做SEO和SEM執行等等。當然,每一次轉型都需要探索,並不容易,在嘗試的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陷阱。不過,只要是理性決策後所做的策略調整,在曲折的過程中做出一些堅持是非常必要的。在過去的三到五年裡,TalkingChina Translation逐步佈局垂直領域和語言拓展產品(如醫藥、專利、網路遊戲等泛娛樂、英語和國外國際化等)。同時,在市場傳播翻譯產品方面也進行了垂直延伸。在做好服務品牌翻譯的同時,也進入了附加價值更高的文案寫作(如賣點、指南標題、產品文案、產品詳情、口頭文案等),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從競爭格局來看,大多數美國同業將大型、全球化、多語言公司作為主要競爭對手,如LanguageLine、Lionbridge、RWS、TransPerfect等;在中國,由於國際在地化公司與本土翻譯公司的客戶群存在差異,直接競爭相對較少。同行競爭更多來自於翻譯公司之間的價格競爭,價格低廉、規模較大的公司是主要競爭者,尤其是在投標項目方面。

中美兩國在併購方面一直存在顯著差異。美國同業併購活動保持穩定,買家不斷尋找機會,潛在賣家積極尋求或等待出售機會或與併購經紀人保持聯繫。在中國,由於金融監管問題,估值難以合理計算;同時,由於老闆是最大的銷售人員,如果公司易手,併購前後可能有客戶資源轉移的風險。併購並不是常態。

三、服務內容

機器翻譯(MT)已被美國同行廣泛採用。然而,機器翻譯在公司內部的應用往往是選擇性和策略性的,各種因素都會影響其潛在的風險和利益。近三分之二的美國同行向其客戶提供機器翻譯後期編輯 (PEMT) 作為服務,但 TEP 仍然是最常用的翻譯服務。在純手工、純機器、機譯編輯三種製作模式中進行選擇時,客戶需求是影響決策的最關鍵因素,其重要性超過了另外兩個主要因素(內容類型和語言配對)。

從解讀上看,美國市場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約四分之三的美國口譯服務供應商提供視訊遠距口譯(VRI)和電話口譯(OPI),約三分之二的公司提供遠距同聲傳譯(RSI)。口譯服務提供者的三個主要領域是醫療口譯、商務口譯和法律口譯。RSI 似乎仍然是美國的一個高成長的利基市場。雖然RSI平台主要是科技公司,但現在大多數平台透過眾包和/或與語言服務公司合作來提供口譯服務的便利性。RSI平台與Zoom等線上會議工具和其他客戶端平台的直接整合也使這些公司在管理企業口譯需求方面處於有利的策略地位。當然,RSI平台也被大多數美國同業視為直接競爭對手。雖然RSI在靈活性和成本方面有很多好處,但它也帶來了實施挑戰,包括延遲、音訊品質、資料安全挑戰等等。

以上內容在國內有異同,例如RSI。TalkingChina Translation在疫情前就與一家平台公司建立了策略合作。疫情期間,這個平臺本身就有很多業務,但疫情過後,越來越多的會議恢復採用線下形式。所以,從TalkingChina Translation作為口譯提供者的角度來看,感覺現場口譯的需求明顯增加,RSI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RSI確實是國內非常必要的補充,是必備的能力。口譯服務提供者。同時,OPI在電話口譯方面的使用在中國市場已經遠低於美國,因為美國的主要使用場景是醫療和法律,而這在中國是缺乏的。

在機器翻譯方面,機器翻譯譯後編輯(PEMT)是國內翻譯公司服務內容中的雞肋產品。客戶很少選擇它,他們更想要的是以接近機器翻譯的價格獲得與人工翻譯相同的品質和更快的速度。因此,機器翻譯的使用更是隱形在翻譯公司的生產過程中,無論使用與否,我們都需要為客戶提供合格的品質和低廉的價格(快、好、便宜)。當然,也有客戶直接提供機器翻譯結果,並要求翻譯公司以此為基礎進行校對。TalkingChina Translation的感知是,客戶提供的機器翻譯品質與客戶的期望相差甚遠,人工校對需要深度幹預,往往超出了PEMT的範圍。但客戶提供的價格遠低於人工翻譯的價格。

4. 成長和獲利能力

儘管宏觀經濟和全球政治存在不確定性,但美國同業2022年的成長仍保持彈性,60%的公司營收成長,25%的公司成長率超過25%。這種彈性與幾個關鍵因素有關:語言服務公司的收入來自不同領域,這使得需求波動對公司的整體影響相對較小;語音轉文字、機器翻譯、遠端口譯平台等技術讓企業更容易在更廣泛的環境下實施語言解決方案,語言服務的用例不斷擴大;同時,美國醫療保健產業和政府部門不斷增加相關支出;此外,美國英語能力有限(LEP)的人口不斷增加,語言障礙立法的執行力度也在增加。

2022年,美國同業普遍獲利,平均毛利率在29%至43%之間,其中語言培訓利潤率最高(43%)。但與前一年相比,筆譯和口譯服務的利潤率略有下降。儘管大多數公司都提高了對客戶的報價,但營運成本(尤其是勞動力成本)的增加仍然是影響這兩項服務獲利能力的關鍵因素。

在中國,整體來看,2022年翻譯公司的營收也是上升趨勢,從毛利率來看,可以說也與美國同業類似。但不同的是,在報價方面,尤其是大項目,報價是向下的。因此,影響獲利能力的關鍵因素不是勞動成本的增加,而是價格競爭帶來的價格下降。因此,在人力成本無法相應降低的情況下,積極利用人工智慧等技術降本增效仍是必然選擇。

5. 定價

在美國市場,翻譯、編輯和校對(TEP)的字率普遍提高了2%至9%。ALC 報告涵蓋 11 種語言的英語翻譯價格:阿拉伯語、葡萄牙語、簡體中文、法語、德語、日語、韓語、俄語、西班牙語、他加祿語和越南語。英文翻譯的中位數價格為每字0.23美元,價格範圍在最低值0.10到最高值0.31之間;簡體中文英文翻譯的中位數價格為0.24,價格範圍在0.20至0.31之間。

美國同業普遍表示「客戶希望人工智慧和MT工具能降低成本,但又不能放棄100%人工作業的品質標準」。PEMT 費率通常比純人工翻譯服務低 20% 至 35%。儘管逐字定價模式仍然在語言產業中佔據主導地位,但 PEMT 的廣泛使用已成為一些公司引入其他定價模式的動力。

在口譯方面,2022年的服務率較上年有所提升。增幅最大的是現場會議口譯,OPI、VRI 和 RSI 服務率均成長了 7% 至 9%。

相較之下,中國本土的翻譯公司就沒那麼幸運了。在經濟環境、人工智慧等技術衝擊、甲方成本控制、產業內價格競爭等壓力下,口語和書面翻譯的價格不升反降,尤其是翻譯價格。

6. 技術

1)TMS/CAT工具:MemoQ領先,超過50%的美國同行使用該平台,其次是RWSTrados。Boostlingo 是最常用的口譯平台,近 30% 的公司報告使用它來安排、管理或提供口譯服務。大約三分之一的語言測驗公司使用 Zoom 提供測試服務。在機器翻譯工具的選擇上,亞馬遜AWS是最常被選擇的,其次是阿里巴巴和DeepL,然後是Google。

中國的情況也類似,機器翻譯工具的選擇多種多樣,既有百度、有道等大公司的產品,也有在特定領域表現出色的機器翻譯引擎。在國內同業中,除了在地化公司普遍使用機器翻譯外,大多數公司仍然依賴傳統的翻譯方式。不過,一些技術能力較強或專注於特定領域的翻譯公司也開始使用機器翻譯技術。他們通常使用從第三方購買或租賃的機器翻譯引擎,但使用自己的語料庫進行訓練。

2)大型語言模型(LLM):它具有優秀的機器翻譯能力,但也有其優點和缺點。在美國,語言服務公司在大規模為企業提供語言服務方面仍然發揮核心作用。他們的職責包括透過一系列技術驅動的語言服務滿足複雜的買家需求,並在人工智慧可以提供的服務和客戶公司需要實施的語言服務之間建立一座橋樑。然而,到目前為止,人工智慧在內部工作流程中的應用還遠未廣泛普及。大約三分之二的美國同行尚未使用人工智慧來啟用或自動化任何工作流程。使用人工智慧作為工作流程驅動因素的最常用方法是透過人工智慧輔助詞彙創建。只有 10% 的公司使用人工智慧進行來源文字分析;約10%的公司使用人工智慧自動評估翻譯品質;不到 5% 的公司使用人工智慧來安排或協助口譯員的工作。然而,大多數美國同行正在進一步了解LLM,三分之一的公司正在測試測試案例。

對此,一開始國內大部分同業由於種種限制,無法將ChatGPT等海外的大規模語言模型產品完全融入專案過程中。因此,他們只能將這些產品作為智慧問答工具。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產品不僅被用作機器翻譯引擎,還成功地整合了潤色和翻譯評估等其他功能。可以調動這些LLM的各種職能,為專案提供更全面的服務。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外產品的帶動下,國內開發的LLM產品也隨之出現。但從目前的回饋來看,國內LLM產品與國外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但我們相信未來將會有更多的技術突破和創新來縮小這一差距。

3)MT、自動轉錄、AI字幕是最常見的AI服務。中國的情況也類似,近年來語音辨識、自動轉錄等技術取得長足發展,成本大幅降低,效率提升。當然,隨著這些技術的廣泛應用和需求的不斷增加,客戶不斷在有限的預算內尋求更好的成本效益,技術提供者也因此努力開發更好的解決方案。

4)在翻譯服務整合方面,TMS可以與客戶CMS(內容管理系統)、雲端文件庫等多種平台整合;在口譯服務方面,遠距口譯工具可以與客戶遠距醫療服務平台和線上會議平台整合。建立和實施整合的成本可能很高,但整合可以直接將語言服務公司的解決方案嵌入到客戶的技術生態系統中,使其具有戰略意義。超過一半的美國同行認為整合對於保持競爭力至關重要,大約 60% 的公司透過自動化工作流程接收部分翻譯量。在技​​術策略方面,大多數企業採取購買方式,其中35%的企業採取「購買加建設」的混合方式。

在中國,大型翻譯或在地化公司通常會開發供內部使用的整合平台,有些甚至可能將其商業化。此外,一些第三方技術供應商也推出了自己的整合產品,整合了CAT、MT、LLM。透過重新設計流程並將人工智慧與人工翻譯相結合,我們的目標是創建更聰明的工作流程。這也對語言人才的能力結構和培養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未來,翻譯產業將會出現更多人機耦合的場景,這反映了產業更聰明、更有效率發展的需求。譯者需要學習如何靈活運用人工智慧和自動化工具來提高整體翻譯效率和品質。

TalkingChina Translation在這方面也積極嘗試將整合平台應用到自己的製作流程中。目前我們還處於探索階段,這對專案經理和翻譯人員的工作習慣提出了挑戰。他們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來適應新的工作方式。同時,使用效果也需要進一步觀察與評估。但我們認為這種積極的探索是必要的。

七、資源供應鏈及人員

近 80% 的美國同行表示面臨人才短缺。銷售、口譯員和專案經理在需求量大但供應稀缺的職位中名列前茅。薪資維持相對穩定,但銷售職位較前一年增加了20%,而行政職位則減少了8%。服務導向和客戶服務,以及人工智慧和大數據,被認為是未來三年員工最重要的技能。專案經理是最常見的職位,大多數公司都會聘請專案經理。不到 20% 的公司僱用技術/軟體開發人員。

中國的情況也類似。在專職人員方面,翻譯產業很難留住優秀的銷售人才,尤其是懂生產、懂市場、懂客戶服務的人才。即使我們退一步說,我們公司的業務完全依賴服務老客戶,但它們並不是一次性的解決方案。要提供良好的服務,還需要能夠以合理的價格抵禦競爭,同時對客服人員的服務導向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能夠深刻理解翻譯需求並製定和實施相應的翻譯服務)。語言服務計劃)和專案管理人員的專案控制能力(掌握資源和流程,控製成本和質量,靈活運用各種技術,包括新的人工智慧工具)。

在資源供應鏈方面,在TalkingChina翻譯業務的實際運作中,會發現這兩年國內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新需求,例如中文需要國外本地翻譯資源等。企業走出去;與公司海外拓展相適應的各小語種資源;垂直領域的專業人才(無論是醫藥、遊戲、專利等,相應的譯者資源都相對獨立,沒有相應的背景和經驗,基本上無法進入);口譯員整體短缺,但在服務時間上需要更加靈活(例如按小時甚至更短的收費,而不是傳統的半天起價)。因此,翻譯公司的譯員資源部門越來越不可或缺,作為業務部門最貼近的支撐團隊,需要一支與公司業務量相符的資源採購團隊。當然,資源的採購不僅包括自由譯者,也包括前面提到的同儕協作單位。

8. 銷售和行銷

Hubspot和LinkedIn是美國同業的主要銷售和行銷工具。到2022年,企業將平均將年收入的7%分配給行銷。

相較之下,中國沒有特別好用的銷售工具,LinkedIn在中國也無法正常使用。銷售方式要不是瘋狂競價,就是經理自己銷售,很少形成大規模的銷售團隊。客戶轉換週期過長,對「銷售」職位能力的理解與管理仍處於比較基礎的狀態,這也是招募銷售團隊見效慢的原因。

在行銷方面,幾乎每個同事也都在經營自己的微信公眾號,TalkingChinayi也有自己的微信影片號碼。同時,bilibili、小紅書、知乎等也有一定的維護,而且這類行銷主要是品牌導向的;百度或Google的關鍵字SEM和SEO傾向於直接轉換,但近年來查詢轉換的成本不斷增加。除了搜尋引擎的競價越來越高之外,專門從事廣告的行銷人員的成本也隨之增加。而且廣告帶來的詢價品質參差不齊,無法根據企業的客戶目標群有針對性,效率不高。因此,近年來,國內不少同業放棄了搜尋引擎廣告,並更多地利用銷售人員進行定向銷售。

相較於美國產業將年收入的7%用於行銷,國內翻譯公司在這方面的投入較少。投資減少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意識到其重要性或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做到這一點。B2B翻譯服務做內容行銷並不容易,行銷實施的挑戰在於什麼樣的內容能吸引客戶。

九、其他方面

1) 標準和認證

超過一半的美國同業認為ISO認證有助於保持競爭力,但並非必要的。最受歡迎的 ISO 標準是 ISO17100:2015 認證,三分之一的公司通過了該認證。

我國的情況是,大部分招標項目和部分企業的內部採購都需要ISO9001,因此作為強制性指標,大多數翻譯公司仍然需要認證。與其他相比,ISO17100是一個加分點,而且更多的國外客戶有這個要求。所以翻譯公司會根據自己的客戶群來判斷是否有必要做這個認證。同時,中國翻譯協會與方圓標誌認證集團也達成策略合作,推出中國翻譯服務A級(A-5A)認證。

2)關鍵績效評估指標

50%的美國同業將收入作為經營指標,28%的公司將利潤作為經營指標。最常用的非財務指標是客戶回饋、老客戶、成交率、訂單/項目數、新客戶。客戶回饋是衡量輸出品質最常用的評估指標。中國的情況也類似。

3) 法規和立法

美國小型企業協會(SBA)更新後的規模標準將於2022年1月生效。筆譯和口譯公司的門檻從800萬美元提高到2250萬美元。SBA小型企業有資格獲得聯邦政府預留的採購機會,參與各種業務發展計劃、導師計劃,並有機會與各種專家互動。中國的情況有所不同。中國有小微企業的概念,支持更多體現在稅收優惠。

4)資料隱私與網路安全

超過 80% 的美國同行已實施政策和程序作為預防網路事件的措施。超過一半的公司已經實施了事件偵測機制。近一半的公司定期進行風險評估,並在公司內部建立與網路安全相關的角色和職責。這比大多數中國翻譯公司更嚴格。

二、綜上所述,在ALC報告中,我們看到了美國同業企業的幾個關鍵字:

1. 成長

2023年,面對複雜的經濟環境,美國語言服務業仍保持強勁活力,大部分企業實現成長且收入穩定。然而,當前的環境對企業的獲利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戰。「成長」仍是語言服務公司2023年的焦點,表現為持續擴大銷售團隊、優化口譯資源供應鏈。同時,產業併購水準保持穩定,主要是希望進入新的垂直領域和區域市場。

2. 成本

雖然從業人員數量不斷增加,但勞動市場也帶來了一些明顯的挑戰;優秀的銷售代表和專案經理緊缺。同時,控製成本的壓力使得以優惠的價格招募熟練的自由譯者變得更具挑戰性。

3、技術

科技變革浪潮正在不斷重塑語言服務產業格局,企業面臨越來越多的技術選擇和策略決策:如何將人工智慧的創新能力與人類專業知識有效結合,提供多元化服務?如何將新工具整合到工作流程中?一些小公司擔心自己能否跟上技術變革。不過,美國翻譯同行大多對新技術持正面態度,認為產業有能力適應新的科技環境。

4.服務導向

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至上」是美國翻譯同仁一再提出的主題。根據客戶需求調整語言解決方案和策略的能力被認為是語言服務產業員工最重要的技能。

上述關鍵字在中國也適用。ALC報告中「成長」的企業不在50萬至100萬美元之間。作為一家有營收的小企業,TalkingChina Translation的感知也是,近年來國內翻譯業務傾向於流向規模較大的翻譯企業,呈現出馬太效應顯著。從這個角度來看,增加收入仍然是重中之重。在成本方面,翻譯公司先前購買的翻譯製作價格大多用於手工翻譯、校對或PEMT。然而,在越來越多地採用PEMT輸出人工翻譯品質的新需求模式下,如何調整生產流程,為協作譯者在MT和MT的基礎上進行深度校對購買新的成本是迫切和重要的。最終輸出人工翻譯品質(不同於簡單的PEMT),同時提供相應的新的工作指南。

在技​​術方面,國內同行也積極擁抱技術,對生產工藝進行必要的調整。在服務導向上,TalkingChina Translate無論是擁有強大的客戶關係,或是依賴不斷的自我提升、品牌經營、服務精細化、顧客需求導向。品質的評估指標是“客戶回饋”,而不是認為“已經實施了完整的生產和品質控制流程”。每當出現困惑的時候,走出去,走近客戶,傾聽他們的聲音,就是客戶管理的重中之重。

儘管2022年是國內疫情最嚴重的一年,但大多數國內翻譯公司仍然實現了收入成長。2023年是疫情復甦後的元年。複雜的政治經濟環境,以及人工智慧技術的雙重影響,為翻譯公司的成長和利潤帶來巨大挑戰。如何利用科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價格競爭中獲勝?如何在利潤空間受到擠壓的同時,更好地以客戶為中心,滿足客戶不斷變化的需求,特別是近年來中國本土企業的國際語言服務需求?中國翻譯公司正在積極思考和實踐這些問題。除了國情差異外,我們在《2023ALC產業報告》中仍然可以找到美國同行的一些有益參考。

本文由蘇陽女士(上海TalkingChina翻譯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提供


發佈時間:2024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