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是通過機器翻譯轉換為中國來源的,而無需編輯後編輯。
美國語言公司協會(ALC)是一個總部位於美國的行業協會。協會的成員主要是提供翻譯,解釋,本地化和語言貿易服務的企業。 ALC基本上每年舉行年度會議,以發表行業權利,就行業發展,業務管理,市場和技術等主題進行圓桌討論,並組織美國翻譯公司的代表到遊說國會。除了邀請行業發言人邀請外,年會還將安排著名的公司管理顧問或領導培訓專家和其他非行業發言人,並發布年度ALC行業報告。
在本文中,我們介紹了2023ALC行業報告的內容(於2023年9月發布,三分之二的經過調查的公司是ALC的成員,總部位於美國的70%以上),加上TalkingChina在該行業中的個人經驗,以簡單地比較中國和美國和美國和美國的翻譯行業的簡單比較。我們還希望利用其他國家的石頭來雕刻自己的玉。
一、 ALC報告從14個方面提供了行業關鍵數據統計信息,以供我們參考和一一比較:
1。業務模型
中國與美國之間的相似之處:
1)服務內容:60%的美國同行核心服務專注於翻譯,30%的解釋以及其餘10%分散在各種翻譯服務產品中;超過一半的公司提供媒體本地化服務,包括轉錄,配音,字幕和配音。
2)買方:儘管超過三分之二的美國同行為律師事務所服務,但只有15%的公司將其用作其主要收入來源。這表明律師事務所的語言服務支出高度分散,這通常與法律翻譯需求的暫時性以及行業中翻譯採購的平均成熟度低於平均成熟度。此外,我們一半以上的美國同行為創意,營銷和數字機構提供語言服務。這些機構是語言服務公司和來自各個行業的最終買家之間的中介。近年來,語言服務的角色和界限變得模糊:一些創意機構提供語言服務,而另一些創意機構則擴展到內容創建領域。同時,有95%的美國同行為其他同行公司提供語言服務,並且該行業的採購是由協作關係驅動的。
上述特徵與中國的情況相似。例如,在最近的業務運營中,TalkingChina翻譯遇到了一個案例,由於內容生產一致性和成本考慮了多年的主要客戶,因此對所有拍攝,設計,動畫,翻譯和其他與內容相關的業務進行了招標和集中的採購。採購參與者主要是廣告公司,獲獎者出價者成為內容創造力的總承包商。翻譯工作也由該總承包商或自己完成或分包。這樣,作為原始的翻譯服務提供商,TalkingChina只能努力繼續與該總承包商合作,並且很難完全越界並成為內容創意的總承包商。
在同行協作方面,中國的具體比例尚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近年來它已成為越來越普遍的趨勢,旨在滿足客戶需求,增強垂直領域和其他語言的能力,建立更靈活的供應鏈,擴大或消化生產能力,並具有互補的優勢。在這方面,私人享受協會還積極制定一些有益的計劃和嘗試。
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差異:
1)國際擴張:我們的大多數美國同行都從國內客戶那裡產生了主要收入,但是每三個公司中的一家在兩個或更多國家都有辦事處,儘管收入與國際分支機構的數量之間沒有正面的關係。看來,美國同行中國際擴張的比例遠高於我們的比例,這與他們在地理位置,語言和文化相似性方面的優勢有關。他們通過國際擴張,獲得技術資源或建立低成本生產中心進入新市場。
與此相比,中國翻譯同行的國際擴張率要低得多,只有少數公司成功地全球發展。從少數成功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基本上是業務經理本身需要先出去的。最好專注於海外目標市場,在本地建立本地運營團隊,並將企業文化,尤其是銷售和營銷完全融入本地市場,以做好本地化工作。當然,公司並不是為了全球發展而出國,而是首先要考慮為什麼要全球發展,以及他們的目的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出海?什麼是最終技能?然後是如何出海的問題。
同樣,國內翻譯公司也非常保守參加同行國際會議。 TalkingChina參加了諸如Gala/Alc/Locworld/Elia之類的國際會議,已經很頻繁,他很少看到家庭同行的存在。如何增強中國語言服務行業在國際社會中的整體聲音和影響力一直是一個問題。相反,我們經常看到阿根廷翻譯公司來自國際會議。他們不僅參加了會議,而且還表現為南美普通西班牙語提供商的集體形象。他們在會議上玩一些公共關係遊戲,使氣氛充滿活力,並創建一個值得向的集體品牌。
2)買方:美國收入方面的前三名是醫療保健,政府/公共部門和教育機構,而在中國,他們是信息和通信技術,跨境電子商務以及教育和培訓(根據2023年《中國翻譯工業》釋放的中國翻譯和語言服務行業的發展報告,由中國翻譯員協會發布)。
醫療保健提供者(包括醫院,保險公司和診所)是其美國同行的50%以上的收入來源,該公司具有明顯的美國特徵。在全球範圍內,美國的醫療支出最高。由於在美國實施了混合私人和公共資金的混合系統,醫療保健中的語言服務支出來自私立醫院,醫療保險公司和診所以及政府計劃。語言服務公司在幫助醫療保健提供商設計和執行語言使用計劃方面發揮了核心作用。根據法律法規,必須強制使用語言使用計劃,以確保英語能力有限(LEP)具有同等的高質量醫療服務的患者。
上述自然市場需求的優勢無法在國內比較或匹配。但是中國市場也有其自身的特徵。近年來,政府領導的腰帶和道路倡議以及中國當地企業的浪潮已引起了從中文或英語到少數語言的翻譯需求。當然,如果您想參與其中並成為合格的參與者,它還為我們的翻譯服務企業提供了更高的要求,以提供資源和項目管理能力。
3)服務內容:我們將近一半的美國同行提供手語服務; 20%的公司提供語言測試(涉及語言能力評估); 15%的公司提供語言培訓(主要是在線)。
沒有針對上述內容的國內發現的相應數據,但是從感官的角度來看,美國的比例應高於中國。國內手語競標項目的獲勝競標者通常是一所特殊的學校,甚至是一家網絡技術公司,很少是翻譯公司。還有一些翻譯公司將語言測試和培訓作為其主要業務領域的優先級。
2。企業戰略
大多數美國同行將“增加收入”作為2023年的首要任務,而三分之一的公司選擇降低運營成本。
在服務策略方面,過去三年來,超過一半的公司增加了服務,但是計劃在未來三年內增加服務的公司更少。增加最大的服務是電子學習,現場字幕服務,機器翻譯帖子編輯(PEMT),遠程同時解釋(RSI),配音和視頻遠程解釋(VRI)。服務擴展主要由客戶需求驅動。在這方面,它類似於中國的情況。近年來,大多數中國語言服務公司都對市場需求不斷增長做出了反應,而增長和成本降低也是永恆的主題。
同時,在過去的兩年中,許多國內同行一直在討論服務升級,無論是擴大服務範圍還是垂直擴展。例如,專門從事專利翻譯的翻譯公司正在將其重點擴展到其他專利服務領域。進行汽車翻譯並收集汽車行業的情報;翻譯營銷文件,以幫助客戶發布和維護海外營銷媒體;我還提供打印級別的排版和後續打印服務,以翻譯要打印的文檔;那些擔任會議口譯員的人負責執行會議事務或現場建設;在進行網站翻譯時,執行SEO和SEM執行,依此類推。當然,每個轉換都需要探索,並且並不容易,並且在嘗試過程中會有一些陷阱。但是,只要這是在合理決策後進行的戰略調整,就必須在曲折的過程中毅力。在過去的三到五年中,TalkingChina翻譯逐漸列出了垂直領域和語言擴展產品(例如藥品,專利,在線遊戲和其他PAN Entertainment,英語和外國國際化等)。同時,它還在市場通信翻譯產品方面的專業知識中也延伸了垂直擴展。在翻譯服務品牌方面做得很好,它還輸入了更高增值副本(例如銷售點,指南標題,產品副本,產品詳細信息,口頭副本等)的撰寫,並取得了良好的結果。
在競爭格局方面,大多數美國同行都將大型,全球和多語言公司視為其主要競爭對手,例如Languageline,Lionbridge,RWS,RWS,TransPerfect等;在中國,由於國際本地化公司和當地翻譯公司之間客戶群的差異,直接競爭的競爭相對較少。更大的同行競爭來自翻譯公司之間的價格競爭,低價和大規模公司是主要競爭對手,尤其是在招標項目中。
在合併和收購方面,中國和美國之間一直存在顯著差異。美國同行的合併和收購活動仍然穩定,買家不斷尋找機會,潛在的賣方積極尋求或等待與合併和收購經紀人進行銷售或保持聯繫的機會。在中國,由於財務監管問題,很難合理地計算估值;同時,由於老闆是最大的銷售人員,如果公司易手合併之前和之後,可能會有轉移客戶資源的風險。合併和收購不是常態。
3。服務內容
機器翻譯(MT)已被美國的同齡人廣泛採用。但是,MT在公司中的應用通常具有選擇性和戰略性,各種因素可能會影響其潛在的風險和收益。將近三分之二的美國同行提供機器翻譯後編輯(PEMT)作為對客戶的服務,但TEP仍然是最常用的翻譯服務。在純手動,純機器,機器翻譯和編輯的三種生產模式之間做出選擇時,客戶需求是影響決策的最關鍵因素,其重要性超過了其他兩個主要因素(內容類型和語言配對)。
在解釋方面,美國市場發生了重大變化。大約四分之三的美國解釋服務提供商提供視頻遠程解釋(VRI)和電話解釋(OPI),大約三分之二的公司提供遠程同時解釋(RSI)。解釋服務提供商的三個主要領域是醫療保健解釋,業務解釋和法律解釋。 RSI似乎仍然是美國高增長的利基市場。儘管RSI平台主要是技術公司,但大多數平台現在為通過與語言服務公司的眾包和/或合作獲得解釋服務提供了便利。 RSI平台與Zoom和其他客戶平台等在線會議工具的直接集成也使這些公司在管理公司解釋需求方面處於有利的戰略地位。當然,大多數美國同行也將RSI平台視為直接競爭對手。儘管RSI在靈活性和成本方面具有許多好處,但它也帶來了實施挑戰,包括延遲,音頻質量,數據安全挑戰等。
上述內容在中國(例如RSI)具有相似之處和差異。 TalkingChina Translation在流行病之前與平台公司建立了戰略合作。在流行病期間,這個平臺本身就有很多業務,但是在流行病,越來越多的會議恢復後,使用離線形式恢復了會議。因此,從TalkingChina翻譯作為解釋提供者的角度來看,人們認為對現場解釋的需求已大大增加,RSI在一定程度上下降了,但是RSI確實是一種非常必要的補充,並且是家庭解釋服務提供者的必要能力。同時,在中國市場中,在電話解釋中使用OPI已經比美國低得多,因為美國的主要用法場景是醫療和合法的,在中國缺失。
在機器翻譯方面,機器翻譯後編輯(PEMT)是家庭翻譯公司服務內容中的雞肉肋產品。客戶很少選擇它,他們想要的是以接近機器翻譯的價格獲得相同的質量和更快的人翻譯速度。因此,在翻譯公司的生產過程中,機器翻譯的使用甚至更不可見,無論它是否使用,我們都需要為客戶提供合格的質量和低價(快速,良好和便宜)。當然,也有一些客戶直接提供機器翻譯結果,並請求翻譯公司在此基礎上進行校對。 TalkingChina翻譯的看法是,客戶提供的機器翻譯的質量遠非客戶的期望,而手動校對需要深入乾預,通常超出了PEMT的範圍。但是,客戶提供的價格遠低於手動翻譯的價格。
4。增長和盈利能力
儘管宏觀經濟和全球政治不確定性,但美國同行在2022年的增長仍然具有彈性,有60%的公司經歷收入增長,而25%的增長率超過25%。這種韌性與幾個關鍵因素有關:語言服務公司的收入來自不同的領域,這使得需求波動對公司的總體影響相對較小;諸如語音到文本,機器翻譯和遠程解釋平台之類的技術使企業更容易在更廣泛的環境中實施語言解決方案,並且語言服務的用例繼續擴展;同時,美國的醫療保健行業和政府部門繼續增加相關的支出;此外,美國英語水平有限(LEP)的人口不斷增加,語言障礙立法的執行也在增加。
在2022年,美國同齡人通常是有利可圖的,平均毛利率在29%至43%之間,而語言培訓的利潤率最高(43%)。但是,與上一年相比,翻譯和解釋服務的利潤率略有下降。儘管大多數公司對客戶的報價增加了,但運營成本(尤其是人工成本)的增加仍然是影響這兩種服務盈利能力的關鍵因素。
總體而言,在中國,翻譯公司的收入也在2022年增長。從毛利率的角度來看,可以說它也與美國同行相似。但是,區別在於,就報價而言,尤其是對於大型項目而言,報價是向下的。因此,影響盈利能力的關鍵因素不是人工成本的增加,而是價格競爭引起的價格下跌。因此,在無法相應降低勞動力成本的情況下,使用人工智能等技術積極地降低成本並提高效率仍然是不可避免的選擇。
5。定價
在美國市場,翻譯,編輯和校對(TEP)的單詞率通常增長了2%至9%。 ALC報告涵蓋了11種語言的英語翻譯價格:阿拉伯語,葡萄牙語,簡化中文,法語,德語,日語,韓語,俄語,西班牙,加泰羅格和越南語。英語翻譯中的中位價格為每句話0.23美元,價格範圍在0.10的最低價值範圍內,最高值為0.31;簡化中文翻譯中的中位價格為0.24,價格範圍在0.20至0.31之間。
美國同行通常指出:“客戶希望人工智能和MT工具可以降低成本,但不能放棄100%手動操作的質量標準。” PEMT率通常比純手動翻譯服務低20%至35%。儘管單詞定價模型一詞仍然主導著語言行業,但PEMT的廣泛使用已成為某些公司引入其他定價模型的推動力。
在解釋方面,與上一年相比,2022年的服務率有所提高。最大的增長是在現場會議解釋中,OPI,VRI和RSI服務率均增長了7%至9%。
與此相比,中國的國內翻譯公司並不那麼幸運。在經濟環境的壓力下,諸如人工智能,劃分的成本控制等技術衝擊以及行業內的價格競爭,口頭和書面翻譯的價格尚未上漲,但下降了,尤其是在翻譯價格中。
6。技術
1)TMS/CAT工具:MEMOQ領先,超過50%的美國同行使用此平台,其次是RWSTRADOS。 Boostlingo是最常用的解釋平台,近30%的公司報告使用它來安排,管理或提供解釋服務。大約三分之一的語言測試公司使用Zoom提供測試服務。在選擇機器翻譯工具中,Amazon AWS是最常見的,其次是Alibaba和Deepl,然後是Google。
中國的情況相似,可以選擇機器翻譯工具,以及Baidu和YouDao等主要公司的產品,以及在特定領域中出色的機器翻譯引擎。在國內同行中,除了本地化公司對機器翻譯的常用使用外,大多數公司仍然依靠傳統的翻譯方法。但是,一些具有強大技術能力或專注於特定領域的翻譯公司也開始使用機器翻譯技術。他們通常使用從第三方購買或租用但使用自己的語料庫培訓的機器翻譯引擎。
2)大型語言模型(LLM):它具有出色的機器翻譯功能,但也具有其優點和缺點。在美國,語言服務公司仍然在大規模為企業提供語言服務方面發揮核心作用。他們的職責包括通過一系列技術驅動的語言服務滿足複雜的買方需求,並在人工智能可以提供的服務與客戶公司需要實施的語言服務之間建立橋樑。但是,到目前為止,人工智能在內部工作流程中的應用遠非廣泛。大約三分之二的美國同齡人沒有使用人工智能來啟用或自動化任何工作流程。使用人工智能作為工作流程中的驅動因素的最常用方法是通過AI輔助詞彙創建。只有10%的公司使用人工智能進行源文本分析;約有10%的公司使用人工智能自動評估翻譯質量;不到5%的公司使用人工智能安排或協助口譯員的工作。但是,大多數美國同行都進一步了解LLM,三分之一的公司正在測試測試案例。
在這方面,由於各種限制,大多數國內同行都無法將來自Chatgpt等海外的大規模語言模型產品(例如Chatgpt)完全整合到項目過程中。因此,他們只能將這些產品用作智能的問答工具。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產品不僅被用作機器翻譯引擎,而且還被成功地集成到其他功能中,例如拋光和翻譯評估。這些LLM的各種功能都可以動員起來為項目提供更全面的服務。值得一提的是,在外國產品的驅動下,國內開發的LLM產品也出現了。但是,根據當前的反饋,國內LLM產品和外國產品之間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我們認為,將來將有更多的技術突破和創新來縮小這一差距。
3)MT,自動轉錄和AI字幕是最常見的AI服務。中國的情況相似,近年來在語音識別和自動轉錄等技術中的顯著發展,從而大大降低了成本和提高成本。當然,隨著這些技術的廣泛應用和需求不斷增長,客戶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不斷尋求更好的成本效益,因此技術提供商正在努力開發更好的解決方案。
4)在翻譯服務的集成方面,TMS可以與各種平台集成,例如客戶CMS(內容管理系統)和雲文件庫;在解釋服務方面,可以將遠程解釋工具與客戶遠程醫療保健交付平台和在線會議平台集成。建立和實施集成的成本可能很高,但是集成可以將語言服務公司解決方案直接嵌入客戶的技術生態系統中,從而使其具有戰略意義。一半以上的美國同行認為,整合對於保持競爭力至關重要,大約60%的公司通過自動工作流進行部分翻譯量。在技術戰略方面,大多數公司採用採購方法,其中35%的公司採用了“購買和建造”的混合方法。
在中國,大型翻譯或本地化公司通常開髮用於內部使用的集成平台,有些甚至可能會將其商業化。此外,一些第三方技術提供商還推出了自己的集成產品,即CAT,MT和LLM。通過重新設計過程並將人工智能與人類翻譯相結合,我們旨在創建一個更聰明的工作流程。這也為語言才能的能力結構和培訓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將來,翻譯行業將看到更多的人機耦合方案,這反映了該行業對更聰明和有效的發展的需求。翻譯人員需要學習如何靈活使用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工具來提高整體翻譯效率和質量。
在這方面,TalkingChina Translation還積極嘗試將集成平台應用於其自己的生產過程。目前,我們仍處於探索階段,這在工作習慣方面對項目經理和翻譯構成了挑戰。他們需要花費大量精力來適應新的工作方法。同時,使用的有效性還需要進一步的觀察和評估。但是,我們認為這種積極的探索是必要的。
7.資源供應鍊和人員
近80%的美國同行報告面臨人才短缺。銷售,口譯員和項目經理在需求較高但供應稀缺的職位中排名最高。薪水仍然相對穩定,但銷售額與上一年相比增加了20%,而行政職位的銷售額減少了8%。服務定向和客戶服務以及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被認為是未來三年員工最重要的技能。項目經理是最常見的職位,大多數公司都僱用了項目經理。不到20%的公司僱用技術/軟件開發人員。
中國的情況相似。在全職人員方面,翻譯行業很難保持出色的銷售才能,尤其是那些了解生產,市場和客戶服務的人。即使我們退後一步,說我們公司的業務僅依賴於為老客戶提供服務,他們也不是一次性解決方案。為了提供良好的服務,我們還需要能夠以合理的價格承受競爭,同時,客戶服務人員的服務取向能力也很高(他們可以深入了解翻譯需求,並製定和實施相應的語言服務計劃)以及項目管理人員的項目控制能力(他們可以掌握資源和流程,控製成本和質量,以及各種技術工具,包括各種人造工具),包括他們的工具,包括新技術。
就資源供應鏈而言,在TalkingChina的翻譯業務的實際運作中,將發現在過去兩年中,中國越來越多的新需求,例如在國外需要在外國企業進行本地翻譯資源以使中國企業的全球化;各種少數族裔語言的資源與公司的海外擴張兼容;垂直領域的專業人才(無論是在醫學,遊戲,專利等領域,相應的翻譯人員資源都是相對獨立的,並且沒有相應的背景和經驗,它們基本上無法進入);整體上的口譯人員短缺,但是他們需要在服務時間方面更加靈活(例如,按小時甚至更短,而不是傳統的半天起始價格)。因此,翻譯公司翻譯公司的資源部正變得越來越必不可少,是業務部門最近的支持團隊,並需要一個與公司業務量相匹配的資源採購團隊。當然,資源的採購不僅包括自由翻譯人員,還包括同行協作單位,如前所述。
8。銷售和營銷
HubSpot和LinkedIn是其美國同行的主要銷售和營銷工具。 2022年,公司平均將其年收入的7%分配給營銷。
與此相比,中國沒有特別有用的銷售工具,在中國通常不能使用LinkedIn。銷售方法要么是瘋狂的投標,要么是經理進行銷售,而且很少組成大規模的銷售團隊。客戶的轉換週期太長了,對“銷售”位置能力的理解和管理仍處於相對基本的狀態,這也是招募銷售團隊有效性緩慢的原因。
在營銷方面,幾乎每個同事也都在經營自己的微信公共帳戶,而TalkingChinayi也有自己的微信視頻帳戶。同時,比利比利(Bilibili),小舒(Xiaohongshu),Zhihu等也具有一定的維護,這種類型的營銷主要以品牌為導向。 Baidu或Google的關鍵字SEM和SEO往往會直接轉換,但是近年來,查詢轉換的成本一直在增加。除了搜索引擎的競標越來越大,專門從事廣告的營銷人員的成本也增加了。此外,廣告提出的查詢質量不均勻,並且不能按照企業的客戶目標群體來瞄準,這是不高效的。因此,近年來,許多國內同行放棄了搜索引擎廣告,並使用銷售人員更多地進行有針對性的銷售。
與美國在市場營銷上花費7%的7%的美國行業相比,國內翻譯公司在這一領域的投資較少。投資較少的主要原因不是意識到其重要性或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做到這一點。為B2B翻譯服務進行內容營銷並不容易,營銷實施的挑戰是內容可以吸引客戶。
9。其他方面
1)標準和認證
超過一半的美國同行認為ISO認證有助於保持競爭力,但這並不是必不可少的。最受歡迎的ISO標準是ISO17100:2015認證,該認證是由三家公司中的一個通過。
中國的情況是,大多數競標項目和某些企業的內部採購都需要ISO9001,因此作為強制性指標,大多數翻譯公司仍然需要認證。與其他人相比,ISO17100是一個獎勵點,越來越多的外國客戶有此要求。因此,翻譯公司將判斷是否有必要根據自己的客戶群進行此認證。同時,中國翻譯協會與Fangyuan徽標認證小組之間也有戰略合作,以在中國啟動A級(A-5A)認證。
2)關鍵績效評估指標
50%的美國同行將收入用作業務指標,而28%的公司將利潤用作業務指標。最常用的非財務指標是客戶反饋,老客戶,交易率,訂單/項目數量和新客戶。客戶反饋是測量產出質量時最常用的評估指標。中國的情況相似。
3)法規和立法
美國小企業協會(SBA)的最新規模標準將於2022年1月生效。翻譯和解釋公司的門檻已從800萬美元提高到2250萬美元。 SBA小型企業有資格從聯邦政府那裡獲得保留的採購機會,參加各種業務發展計劃,指導計劃,並有機會與各種專家進行互動。中國的情況不同。中國有一個小型和微型企業的概念,支持更多地反映在稅收優惠中。
4)數據隱私和網絡安全
超過80%的美國同行已經實施了政策和程序,以防止網絡事件。超過一半的公司已經實施了事件檢測機制。幾乎一半的公司進行定期的風險評估,並確定與公司內部網絡安全有關的角色和職責。這比大多數中國翻譯公司更為嚴格。
二、總而言之,在ALC報告中,我們看到了美國同行公司的幾個關鍵詞:
1。增長
在2023年面臨複雜的經濟環境中,美國的語言服務行業仍然保持強勁的活力,大多數公司都能實現增長和穩定的收入。但是,當前的環境給公司的盈利能力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增長”仍然是2023年語言服務公司的重點,這表現為繼續擴大銷售團隊並優化口譯員和翻譯人員的資源供應鏈。同時,該行業的合併和收購水平仍然穩定,這主要是由於希望進入新的垂直領域和區域市場。
2。成本
儘管員工人數不斷增加,但勞動力市場也帶來了一些明顯的挑戰。出色的銷售代表和項目經理供應不足。同時,控製成本的壓力使招募熟練的自由翻譯人員以有利的速度更具挑戰性。
3。技術
技術變革的浪潮正在不斷重塑語言服務行業的景觀,而企業正面臨越來越多的技術選擇和戰略決策:如何有效地將人工智能的創新能力與人類專業知識相結合以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如何將新工具集成到工作流程中?一些小公司擔心他們是否可以跟上技術變化。但是,美國大多數翻譯同事對新技術都有積極的態度,並認為該行業具有適應新技術環境的能力。
4。服務方向
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取向”是美國翻譯同事反复提出的主題。根據客戶需求調整語言解決方案和策略的能力被認為是語言服務行業員工最重要的技能。
以上關鍵字也適用於中國。 ALC報告中具有“增長”的公司不在500000至100萬美元之間,這是一家收入的小型企業,TalkingChina Translation的看法也是,近年來,國內翻譯業務傾向於朝著更大的翻譯企業流動,顯示出明顯的Matthew效應。從這個角度來看,增加的收入仍然是重中之重。在成本方面,翻譯公司以前購買了翻譯生產價格,主要用於手動翻譯,校對或PEMT。但是,在新的需求模型中,PEMT越來越多地用於輸出手動翻譯質量,如何調整生產過程,迫切且重要的是,為合作翻譯人員購買新的成本以根據MT進行深入校對,並最終提供手動翻譯質量(與簡單PEMT不同),同時提供相應的新工作指南。
在技術方面,國內同行還積極採用技術並對生產過程進行必要的調整。在服務導向方面,無論TalkingChina Translate是否具有牢固的客戶關係,還是依賴於持續的自我完善,品牌管理,服務的精緻和客戶需求導向。質量的評估指標是“客戶反饋”,而不是相信“已經實施了完整的生產和質量控製過程”。每當有混亂,外出,接近客戶並聆聽他們的聲音時,都是客戶管理的重中之重。
儘管2022年是國內流行病最嚴重的一年,但大多數國內翻譯公司仍在達到收入增長。 2023年是流行病恢復的第一年。複雜的政治和經濟環境以及AI技術的雙重影響,對翻譯公司的增長和盈利能力構成了巨大挑戰。如何使用技術降低成本並提高效率?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價格競爭中獲勝?如何更好地專注於客戶並滿足他們不斷變化的需求,尤其是近年來中國本地企業的國際語言服務需求,而他們的利潤率正在擠壓?中國翻譯公司正在積極考慮和實踐這些問題。除了國家條件的差異外,我們仍然可以在2023ALC行業報告中找到美國同行的一些有用的參考。
本文由Su Yang女士(上海TalkingChina Translation Consulting Co.,Ltd。)提供。
發佈時間:01-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