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23年ALC產業報告,對中美翻譯產業進行了比較。

以下內容由機器翻譯自中文翻譯而來,未經人工編輯。

美國語言公司協會(ALC)是一家總部位於美國的產業協會。該協會的成員主要為提供翻譯、口譯、在地化和語言貿易服務的企業。 ALC每年召開年會,旨在維護產業權益,就產業發展、企業管理、市場和技術等議題開展圓桌討論,並組織美國翻譯公司代表遊說國會。年會除了邀請行業代表發言外,還會邀請知名企業管理顧問、領導力培訓專家以及其他非行業人士發言,並發布年度ALC行業報告。

本文結合《2023年ALC產業報告》(該報告於2023年9月發布,受訪企業中三分之二為ALC會員,超過70%總部位於美國)的內容以及TalkingChina Translate在翻譯行業的實踐經驗,對中美兩國翻譯行業的現狀進行了簡要對比。我們也希望能夠借鏡他國的經驗,雕琢出屬於我們自己的玉石。

一、ALC報告從14個方面提供了行業關鍵數據統計,供我們參考並逐一比較:

1. 商業模式

中國與美國的相似之處:

1)服務內容:美國同行的核心服務中,60%專注於筆譯,30%側重於口譯,其餘10%分散在各種翻譯服務產品中;超過一半的公司提供媒體在地化服務,包括轉錄、配音、字幕和配音。

2)買方:儘管超過三分之二的美國同行為律師事務所提供服務,但只有15%的公司將其作為主要收入來源。這表明律師事務所的語言服務支出高度分散,這與法律翻譯需求的臨時性以及該行業翻譯採購成熟度低於平均水平的情況基本一致。此外,超過一半的美國同行向創意、行銷和數位代理商提供語言服務。這些機構充當語言服務公司和各產業終端買家之間的中介。近年來,語言服務的角色和界線變得模糊:有些創意機構提供語言服務,而有些則拓展到內容創作領域。同時,95%的美國同業向其他同業公司提供語言服務,該產業的採購以合作關係為驅動。

上述特徵與中國的情況類似。例如,在近期的業務運營中,TalkingChina Translation 就遇到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家合作多年的大客戶,出於內容製作一致性和成本方面的考慮,對所有拍攝、設計、動畫、翻譯等內容相關業務進行了重新招標和集中採購。參與採購的主要是廣告公司,得標者成為了內容創意總承包商。翻譯工作也由這家總承包商負責,或由 TalkingChina 自行完成或分包。這樣一來,作為原有的翻譯服務商,TalkingChina 只能盡力與這位總承包商繼續合作,很難徹底轉型成為內容創意總承包商。

就同​​時協作而言,中國的具體比例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近年來這已成為一種日益普遍的趨勢,旨在滿足客戶需求、增強垂直領域和其他語言方面的能力、建立更靈活的供應鏈或擴大或消化產能,從而實現優勢互補。私人娛樂協會也正積極在這方面製定一些有益的計劃和嘗試。

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差異:

1)國際擴張:我們大多數的美國同業主要收入來自國內客戶,但每三家公司中就有一家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設有辦事處,儘管收入與國際分支機構數量之間並無正比例關係。美國同業的國際擴張比例似乎遠高於我們,這與其地理位置、語言和文化相似性的優勢有關。他們透過國際擴張進入新市場、取得技術資源或建立低成本生產中心。

相較之下,中文翻譯同業的國際擴張速度則慢得多,只有少數公司成功走向全球。從少數成功案例可以看出,基本上就是企業管理者自己需要先走出去。最好是專注於海外目標市場,在當地設立營運團隊,並將企業文化,特別是銷售和行銷,充分融入當地市場,做好在地化工作。當然,企業出國並非為了全球化而全球化,而是首先需要思考為什麼要全球化,目標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出海?我們擁有的終極技能是什麼?接下來才是如何出海的問題。

同樣,國內翻譯公司在參與國際同業會議方面也相當保守。 TalkingChina 本人已經相當頻繁地參加 GALA/ALC/LocWorld/ELIA 等國際會議,卻很少見到國內同行的身影。如何提升中國語言服務業在國際舞台上的整體影響力,如何團結一致、共克時艱,一直是個難題。相反,我們經常看到阿根廷翻譯公司遠道而來參加國際會議。他們不僅參會,更以南美西班牙語服務供應商的集體形象亮相。他們在會中玩公關,活躍氣氛,打造集體品牌,這種做法值得借鏡。

2)買家:在美國,收入排名前三的客戶群是醫療保健、政府/公共部門和教育機構;而在中國,則是資訊和通訊技術、跨境電子商務以及教育和培訓(根據中國翻譯協會發布的《2023年中文翻譯和語言服務行業發展報告》)。

醫療保健機構(包括醫院、保險公司和診所)是超過50%的美國醫療保健從業者的主要收入來源,這具有鮮明的美國特色。在全球範圍內,美國的醫療保健支出最高。由於美國實行公私混合的醫療保健資金體系,醫療保健領域的語言服務支出既來自私人醫院、醫療保險公司和診所,也來自政府計畫。語言服務公司在幫助醫療保健機構制定和實施語言使用計劃方面發揮核心作用。根據法律規定,語言使用計劃是強制性的,旨在確保英語能力有限(LEP)的患者能夠平等地獲得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上述自然市場需求的優勢在國內是無可比擬的。但中國市場也有其自身的特徵。近年來,政府主導的「一帶一路」倡議以及中國本土企業走出國門的浪潮,催生了更多從中文或英文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的需求。當然,想要參與其中並成為合格的參與者,也對翻譯服務企業的資源和專案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服務內容:近一半的美國同儕提供手語服務;20% 的公司提供語言測驗(包括語言能力評估);15% 的公司提供語言訓練(主要是線上培訓)。

國內尚無上述內容的相關數據,但從感官角度來看,美國的比例應該高於中國。國內手語招標專案的得標者通常是特殊學校甚至網路技術公司,而很少是翻譯公司。當然,也有少數翻譯公司將語言測試和培訓作為其主要業務。

2. 公司策略

大多數美國同業將「增加收入」作為 2023 年的首要任務,而三分之一的公司選擇降低營運成本。

在服務策略方面,過去三年中超過一半的公司增加了服務項目,但計劃在未來三年增加服務項目的公司較少。增幅最大的服務包括線上學習、現場字幕服務、機器翻譯後編輯(PEMT)、遠距同聲傳譯(RSI)、配音和視訊遠端口譯(VRI)。服務擴張主要由客戶需求驅動。這一點與中國的情況類似。近年來,大多數中國語言服務公司都積極響應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而成長和成本控制也是永恆的主題。

同時,在過去兩年裡,國內許多同業都在探討服務升級,無論是拓展服務範圍或垂直延伸。例如,一些專注於專利翻譯的公司將業務拓展到其他專利服務領域;開展汽車翻譯並收集汽車行業情報;翻譯營銷文件,幫助客戶發布和維護海外營銷媒體;為需要印刷的翻譯文件提供印刷排版和後續印刷服務;一些原本從事會議口譯的譯員負責執行會議事務或現場施工;一些譯員在進行網站翻譯的同時,也開展SEOSEM等工作工作。當然,任何轉型都需要探索,並非易事,在嘗試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陷阱。但是,只要是經過理性決策的策略調整,就需要在曲折的道路上堅持不懈。過去三到五年,TalkingChina Translation已逐步佈局垂直領域和語言拓展產品線(例如醫藥、專利、網路遊戲等泛娛樂、英語及外語國際化等)。同時,該公司在市場傳播翻譯產品領域也實現了垂直拓展。在服務品牌翻譯方面表現出色,該公司還涉足高附加價值文案(如賣點、指南標題、產品文案、產品詳情、口語稿件等)的撰寫,並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就競爭格局而言,大多數美國同業將大型、全球化、多語種公司視為主要競爭對手,例如 LanguageLine、Lionbridge、RWS、TransPerfect 等;而在中國,由於國際在地化公司和本地翻譯公司客戶群體存在差異,直接競爭相對較少。同行間的競爭更體現在翻譯公司之間的價格競爭上,低價和大規模公司是主要競爭對手,尤其是在投標項目中。

中美在併購方面一直存在顯著差異。美國同業的併購活動保持穩定,買家不斷尋找機會,潛在賣家則積極尋求或等待出售機會,或與併購經紀人保持聯繫。在中國,由於金融監管問題,估值難以合理計算;同時,由於老闆往往是最大的銷售員,如果公司易主,併購前後可能存在客戶資源轉移的風險。因此,併購並非普遍現象。

3. 服務內容

機器翻譯(MT)在美國同行中已被廣泛採用。然而,企業內部對機器翻譯的應用往往具有選擇性和策略性,多種因素會影響其潛在風險和效益。近三分之二的美國同行向客戶提供機器翻譯後編輯(PEMT)服務,但翻譯編輯(TEP)仍然是最常用的翻譯服務。在純人工翻譯、純機器翻譯以及機器翻譯加編輯這三種生產模式之間進行選擇時,客戶需求是影響決策的最關鍵因素,其重要性超過了其他兩個主要因素(內容類型和語言組合)。

在口譯領域,美國市場經歷了顯著變化。約四分之三的美國口譯服務供應商提供視訊遠距口譯 (VRI) 和電話口譯 (OPI) 服務,約三分之二的公司提供遠距同聲傳譯 (RSI) 服務。口譯服務提供者的三大主要領域是醫療口譯、商務口譯和法律口譯。 RSI 在美國似乎仍然是一個高成長的細分市場。儘管 RSI 平台主要由科技公司經營,但大多數平台現在都提供便利的口譯服務取得方式,例如透過眾包和/或與語言服務公司合作。 RSI 平台與 Zoom 等線上​​會議工具和其他客戶端平台的直接集成,也使這些公司在滿足企業口譯需求方面處於有利的策略地位。當然,RSI 平台也被大多數美國同業視為直接競爭對手。儘管 RSI 在靈活性和成本方面具有許多優勢,但也帶來了一些實施方面的挑戰,包括延遲、音訊品質、資料安全等問題。

上述內容在中國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例如遠程同聲傳譯(RSI)。疫情前,TalkingChina Translation與一家平台公司建立了策略合作關係。疫情期間,該平臺本身業務量很大,但疫情後,越來越多的會議恢復線下形式。因此,從TalkingChina Translation作為口譯服務提供者的角度來看,現場口譯的需求顯著增加,而遠距同聲傳譯(RSI)的需求則有所下降。但遠距同聲傳譯(RSI)對於國內口譯服務提供者而言,確實是一種非常必要的補充和能力。同時,電話口譯(OPI)在中國市場的使用率遠低於美國,因為在美國,電話口譯(OPI)的主要應用場景是醫療和法律,而這些場景在中國並不存在。

就機器翻譯而言,機器翻譯後校對(PEMT)在國內翻譯公司的服務內容中屬於雞肋產品。客戶很少選擇它,他們更想要的是以接近機器翻譯的價格獲得與人工翻譯相同品質和更快速度的服務。因此,機器翻譯在翻譯公司的生產流程中更加隱蔽,無論是否使用,我們都需要為客戶提供品質合格且價格低廉的服務(快速、優質、便宜)。當然,也有客戶直接提供機器翻譯結果,要求翻譯公司以此為基礎進行校對。 TalkingChina Translation認為,客戶提供的機器翻譯品質遠未達到客戶的預期,而人工校對需要深度幹預,往往超出了機器翻譯後校對的範圍。然而,客戶提供的價格遠低於人工翻譯。

4. 成長與獲利能力

儘管宏觀經濟和全球政治情勢存在不確定性,但2022年美國同業企業的成長依然保持韌性,60%的企業實現了營收成長,25%的企業成長率超過25%。這種韌性與幾個關鍵因素有關:語言服務公司的收入來源多元化,使得需求波動對公司的整體影響相對較小;語音轉文本、機器翻譯和遠端口譯平台等技術的進步,使企業更容易在更廣泛的環境中部署語言解決方案,語言服務的應用場景也在不斷擴展;同時,美國醫療保健行業和政府部門的相關性支出不斷增長;

2022年,美國同業普遍獲利,平均毛利率在29%至43%之間,其中語言訓練的毛利率最高(43%)。然而,與前一年相比,翻譯和口譯服務的毛利率略有下降。儘管大多數公司提高了報價,但營運成本(尤其是勞動力成本)的增加仍然是影響這兩項服務獲利能力的關鍵因素。

2022年,中國翻譯公司的整體營收也呈現成長態勢。從毛利率來看,與美國同業的情況類似。然而,不同之處在於,中國翻譯公司的報價,尤其是大型專案的報價,呈下降趨勢。因此,影響獲利能力的關鍵因素並非勞動成本的增加,而是價格競爭所導致的降價。所以,在勞動成本無法相應降低的情況下,積極運用人工智慧等技術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仍是不可避免的選擇。

5. 定價

在美國市場,翻譯、編輯和校對(TEP)的單價普遍上漲了2%至9%。 ALC報告涵蓋了11種語言的英語翻譯價格:阿拉伯語、葡萄牙語、簡體中文、法語、德語、日語、韓語、俄語、西班牙語、他加祿語和越南語。英文翻譯的單價中位數為每字0.23美元,價格區間為每字0.10美元至0.31美元;簡體中文英文翻譯的單價中位數為每字0.24美元,價格區間為每字0.20美元至0.31美元。

美國同行普遍認為,「客戶希望人工智慧和機器翻譯工具能夠降低成本,但不能放棄100%人工操作的品質標準」。 PEMT(以字計費機器翻譯)的價格通常比純人工翻譯服務低20%到35%。儘管按字計費模式仍然主導語言翻譯產業,但PEMT的廣泛應用已成為一些公司引入其他定價模式的驅動力。

就口譯服務而言,2022年的服務費率較上年有所成長。其中,現場會議口譯增幅最大,OPI、VRI和RSI的服務費率均成長了7%至9%。

相較之下,中國國內的翻譯公司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在經濟環境壓力、人工智慧等技術衝擊、甲方成本控制以及產業內價格競爭等因素的影響下,口譯和筆譯的價格不但沒有上漲,反而有所下降,尤其是翻譯價格。

6. 技術

1)TMS/CAT 工具:MemoQ 處於領先地位,超過 50% 的美國同行使用該平台,其次是 RWSTrados。 Boostlingo 是最常使用的口譯平台,近 30% 的公司表示使用該平台安排、管理或提供口譯服務。約三分之一的語言測驗公司使用 Zoom 提供測驗服務。在機器翻譯工具的選擇上,Amazon AWS 是最常用的,其次是阿里巴巴和 DeepL,然後是 Google。

中國的情況也類似,機器翻譯工具種類繁多,既有百度、有道等大公司的產品,也有在特定領域表現卓越的機器翻譯引擎。在國內同業中,除了在地化公司普遍使用機器翻譯外,大多數公司仍依賴傳統翻譯方式。然而,一些技術實力雄厚或專注於特定領域的翻譯公司也開始使用機器翻譯技術。他們通常使用從第三方購買或租賃的機器翻譯引擎,並用自己的語料庫進行訓練。

2)大型語言模型(LLM):它擁有卓越的機器翻譯能力,但也存在一些優點和缺點。在美國,語言服務公司在為企業提供大規模語言服務方面仍然發揮著核心作用。他們的職責包括透過一系列由技術驅動的語言服務來滿足客戶複雜的語言需求,並在人工智慧提供的服務與客戶公司需要實施的語言服務之間建立橋樑。然而,迄今為止,人工智慧在內部工作流程中的應用遠未普及。約三分之二的美國同行尚未利用人工智慧來啟用或自動化任何工作流程。目前,將人工智慧作為工作流程驅動因素的最常見方式是透過人工智慧輔助詞彙創建。只有10%的公司使用人工智慧進行原始文字分析;約10%的公司使用人工智慧自動評估翻譯品質;不到5%的公司使用人工智慧來安排或輔助口譯員的工作。然而,大多數美國同行正在進一步了解大型語言模型,並且有三分之一的公司正在進行測試案例。

在這方面,初期由於各種限制,大多數國內同行無法將ChatGPT等海外大型語言模型產品完全整合到專案流程中,只能將其用作智慧問答工具。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產品不僅被用作機器翻譯引擎,還成功整合到潤色、翻譯評估等其他功能中,其多種功能得以調動,為專案提供更全面的服務。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外產品的帶動下,國內自主研發的語言模型產品也應運而生。但根據目前的回饋,國內語言模型產品與國外產品之間仍有較大差距,不過我們相信未來會有更多技術突破和創新來縮小這一差距。

3)機器翻譯、自動轉錄和人工智慧字幕是最常見的人工智慧服務。中國的情況也類似,近年來語音辨識和自動轉錄等技術取得了顯著發展,成本大幅降低,效率顯著提高。當然,隨著這些技術的廣泛應用和需求的不斷增長,客戶在有限的預算內不斷尋求更高的性價比,因此技術提供者也在努力開發更優的解決方案。

4)在翻譯服務整合方面,TMS可以與各種平台集成,例如客戶的內容管理系統(CMS)和雲端文件庫;在口譯服務方面,遠距口譯工具可以與客戶的遠距醫療服務平台和線上會議平台整合。雖然建立和實施整合的成本可能較高,但整合可以將語言服務公司的解決方案直接嵌入到客戶的技術生態系統中,使其具有重要的策略意義。超過一半的美國同行認為整合對於保持競爭力至關重要,約60%的公司透過自動化工作流程獲得部分翻譯量。在技​​術策略方面,多數公司採用購買模式,35%的公司採用「購買與自建」結合的混合模式。

在中國,大型翻譯或在地化公司通常會開發內部使用的整合平台,有些甚至會將其商業化。此外,一些第三方技術供應商也推出了整合產品,整合了電腦輔助翻譯(CAT)、機器翻譯(MT)和語言語言管理(LLM)等技術。透過流程再造,將人工智慧與人工翻譯結合,我們旨在打造更智慧化的工作流程。這也對語言人才的能力結構和培養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未來,翻譯產業將出現更多人機協作的應用場景,這反映了產業對更智慧高效發展的需求。譯員需要學習如何靈活運用人工智慧和自動化工具,以提升整體翻譯效率和品質。

TalkingChina Translation 也積極嘗試將此整合平台應用於自身的生產流程。目前,我們仍處於探索階段,這對專案經理和譯員的工作習慣提出了挑戰。他們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來適應新的工作方式。同時,其使用效果也需要進一步觀察與評估。但我們相信,這種積極的探索是必要的。

7. 資源供應鏈與人員

近80%的美國同業表示面臨人才短缺。銷售、口譯和專案經理等職位需求量大但供應稀缺。薪資水準相對穩定,但銷售職位較上年增加了20%,而行政職位則下降了8%。服務意識和客戶服務,以及人工智慧和大數據,被認為是未來三年員工最重要的技能。專案經理是招募人數最多的職位,大多數公司都會招募專案經理。只有不到20%的公司會招募技術/軟體開發人員。

中國的情況也類似。就全職人員而言,翻譯產業很難留住優秀的銷售人才,尤其是那些既懂生產、又懂市場、又懂客戶服務的人才。即便我們退一步說,公司業務僅依賴服務老客戶,這也不是一勞永逸的辦法。要提供優質服務,我們還需要能夠在合理的價格範圍內抵禦競爭。同時,對客戶服務人員的服務導向能力(能夠深入了解翻譯需求,制定並實施相應的語言服務方案)和專案管理人員的專案控制能力(能夠掌握資源和流程,控製成本和質量,並靈活運用包括人工智慧工具在內的各種技術)也有很高的要求。

從資源供應鏈的角度來看,在TalkingChina翻譯業務的實際運作中,我們發現近兩年來中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新需求,例如:中國企業走向全球需要在地化的海外翻譯資源;需要與公司海外擴張相匹配的各種少數民族語言的翻譯資源;垂直領域(無論是醫療、遊戲、專利等領域)的專業人才需求日益增長,相應的翻譯資源相對獨立,缺乏相關背景和經驗者基本上無法進入;口譯員整體短缺,但服務時間需要更加靈活(例如按小時甚至更短時間收費,而不是傳統的半天起步價)。因此,翻譯公司的譯員資源部門變得越來越不可或缺,它不僅是業務部門最緊密的後勤支援團隊,也需要一支與公司業務量相符的資源採購團隊。當然,資源採購不僅包括自由譯員,也包括前文提到的合作單位。

8. 銷售和行銷

HubSpot 和 LinkedIn 是其美國同業的主要銷售和行銷工具。 2022 年,企業平均將年收入的 7% 用於行銷。

相較之下,中國缺乏特別有效的銷售工具,LinkedIn在中國也無法正常使用。銷售方式要不是瘋狂競價,就是經理親自上陣,很少有大規模的銷售團隊形成。客戶轉換週期過長,「銷售」職位的能力理解和管理仍處於相對初級階段,這也是銷售團隊招募效率低的原因之一。

在行銷方面,幾乎每位同業都經營自己的微信公眾號,TalkingChinayi 也擁有自己的微信影片帳號。同時,Bilibili、小紅書、知乎等平台也都有一定的運營,這類行銷主要以品牌為導向;百度或Google的關鍵字SEM和SEO往往直接轉化,但近年來,詢盤轉化成本不斷攀升。除了搜尋引擎競價不斷上漲,專門從事廣告投放的行銷人員成本也隨之增加。此外,廣告帶來的詢盤品質參差不齊,無法根據企業的目標客戶群進行精準投放,效率不高。因此,近年來,國內許多同業放棄了搜尋引擎廣告,更依賴銷售人員進行精準銷售。

與美國產業每年將7%的收入用於行銷相比,國內翻譯公司在這方面的投入較少。投入較少的主要原因是未能意識到行銷的重要性,或缺乏有效的行銷方法。為B2B翻譯服務進行內容行銷並非易事,行銷實施的挑戰在於如何找到能夠吸引客戶的內容。

9. 其他方面

1)標準和認證

超過一半的美國同業認為ISO認證有助於保持競爭力,但並非不可或缺。最受歡迎的ISO標準是ISO17100:2015認證,每三家公司中就有一家通過了該認證。

在中國,大多數投標項目和部分企業的內部採購都要求ISO9001認證,因此,作為一項強制性指標,大多數翻譯公司仍然需要獲得認證。相較之下,ISO17100認證則是一項加分項,而且更多海外客戶也有此項要求。因此,翻譯公司會根據自身的客戶群來判斷是否有必要進行此項認證。同時,中國翻譯協會與方圓標誌認證集團也進行了策略合作,在中國推出A級(A-5A)翻譯服務認證。

2)關鍵績效評估指標

50%的美國同業企業以營收作為業務指標,28%的企業以利潤作為業務指標。最常用的非財務指標包括客戶回饋、老客戶數量、交易率、訂單/項目數量和新客戶數量。顧客回饋是衡量產品品質最常用的評估指標。中國的情況也類似。

3)規章制度

美國小型企業管理局 (SBA) 更新後的規模標準將於 2022 年 1 月生效。翻譯和口譯公司的門檻已從 800 萬美元提高到 2,250 萬美元。符合 SBA 資格的小型企業有資格獲得聯邦政府的預留採購機會,參與各種商業發展計劃和導師計劃,並有機會與各領域專家交流。中國的情況則有所不同。中國有小微企業的概念,對小微型企業的支持更體現在稅收優惠上。

4)資料隱私與網路安全

超過80%的美國同業已實施相關政策和流程,以預防網路安全事件。超過半數的公司已部署事件偵測機制。近一半的公司定期進行風險評估,並在公司內部明確與網路安全相關的角色和職責。這比大多數中文翻譯公司更為嚴格。

二、總而言之,在ALC報告中,我們看到了來自美國同業公司的幾個關鍵字:

1. 成長

2023年,面對複雜的經濟環境,美國語言服務業依然保持強勁活力,大多數公司實現了成長並維持了穩定的收入。然而,目前的環境也為企業的獲利能力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成長」仍是2023年語言服務公司關注的重點,具體表現為持續擴大銷售團隊,並優化口譯員和筆譯員的資源供應鏈。同時,產業併購活動保持穩定,主要原因是企業希望進軍新的垂直領域和區域市場。

2. 成本

儘管員工人數持續成長,但勞動市場也帶來了一些顯而易見的挑戰:優秀的銷售代表和專案經理供不應求。同時,控製成本的壓力也使得以合理的價格招募到技術嫻熟的自由譯員變得更加困難。

3. 技術

科技變革的浪潮不斷重塑語言服務產業的格局,企業面臨越來越多的技術選擇和策略決策:如何有效結合人工智慧的創新能力和人類的專業知識,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如何將新工具融入工作流程?一些小型企業擔憂自身能否跟上技術變革的腳步。然而,美國的大多數翻譯同行對新技術持積極態度,並相信產業有能力適應新的技術環境。

4. 服務導向

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導向」是美國翻譯同行一再提及的主題。根據客戶需求調整語言解決方案和策略的能力被認為是語言服務產業從業人員最重要的技能。

以上關鍵字同樣適用於中國。 ALC報告中「成長」的公司並非營收在50萬至100萬美元之間的企業。作為一家有收入的小型企業,TalkingChina Translation也觀察到,近年來國內翻譯業務呈現出向大型翻譯企業流的趨勢,呈現出顯著的馬太效應。從這個角度來看,增加收入仍然是首要任務。在成本方面,翻譯公司以往購買的翻譯產品價格主要用於人工翻譯、校對或機器翻譯。然而,在機器翻譯越來越多地用於輸出人工翻譯品質的新需求模式下,如何調整生產流程,迫切需要增加一項成本,用於聘請合作譯員在機器翻譯的基礎上進行深度校對,最終輸出人工翻譯質量的產品(不同於簡單的機器翻譯),同時提供相應的新工作指南。

在技​​術方面,國內同行也積極擁抱技術,並對生產流程進行必要的調整。在服務導向方面,無論是依靠強大的客戶關係,還是依靠持續的自我提升、品牌管理、服務優化和客戶需求導向,TalkingChina Translate 的品質評價指標都是“客戶反饋”,而不是僅僅相信“已經實施了完整的生產和品質控制流程”。每當出現問題時,走出去,接近客戶,傾聽他們的聲音,才是客戶管理的重中之重。

儘管2022年是國內疫情最嚴重的一年,但大多數國內翻譯公司依然實現了營收成長。 2023年是疫情復甦後的第一年,複雜的政治經濟環境以及人工智慧技術的雙重影響,都為翻譯公司的成長和獲利帶來了巨大挑戰。如何利用科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價格競爭中脫穎而出?如何在利潤空間不斷壓縮的情況下,更好地關注客戶並滿足他們不斷變化的需求,尤其是近年來中國本土企業對國際語言服務的需求?中國翻譯公司正在積極思考和實踐這些問題。儘管國情不同,我們仍可以從2023年ALC產業報告中找到一些美國同業的有益借鏡。

本文由蘇陽女士(上海通中翻譯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提供。


發佈時間:2024年2月1日